自胡溫年代開始,中國內地開始用和諧這個主旋律作為社會的主題。不知道這一次德國館的主題:和諧都市(balancity)有否為了迎合中國這個主旋律而設計的呢?創者無心,看者有意。我覺得這個德國館的設計特有意思,德國人為中國社會活靈活現地解釋了什麼是和諧。
於這個後現代時段,這是個chaotics的世代,一個紛亂而和平的世代。其實和諧絕不應是表面平淡,活像社會只存在一種意識形態,其實應該是有和而不同的概念。社會上理應有不同意見、不同聲音,繼而透過互相激盪後產生一種既獨特又有廣泛認性,屬於由下而上的集體文化意識。而非中國這般由上而下的官意識。
我想,那個奇形怪狀的德國館冠以balancity為名的原因,應該是這樣吧。
若然不是的話,我便當自己是個詮釋理論派讀者吧!哈哈
波蘭館-城市的秘密
世博之中,遊人的數目確是太多了,多得像碼礒一般,數不清。德國館、英國館、法國館外都寫著最低消費120分鐘,而且那條人龍於數分鐘之中竟然沒有一絲蠕動。算了,我放棄了,退而求其次選擇了波蘭。
波蘭如大部份的一樣,沒什麼大的看頭,主要展品都是短片、相片,唯一的看點便是那套3D電影。不過,除了那一套3D電影,其他播的短片一樣精彩。有一條主題為「城市的變遷」的短片,簡述了波蘭於二戰後,如何進行城市化的過程,大量農民湧進城市。
一個出身於香港,長於香港的城市人,從來都沒有想過什麼是城市,反而只知道農村是一個很落伍、很窮的地方。對農村人家來說,城市卻是一片機會之地,充希望和可能。但因為城市和農村存在着兩套截然不同的語言和生活模式,只要農民適應了城市的模式,就可以打開希望之門,完全享受城市的資源和方便,去創造一塊屬自己的小天地。
在此之前,城市只不過是我家,機會一直都被埋怨著為什麼總是那麼少,為什麼機會總是在自己的身旁擦破。原來這不過是「不識盧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