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9日 星期四

宇宙無珢,於無盡時空中,你我他都只是一個沒有。

死亡,一個終要面對的問題,只是遲與早的事。

佛教話,所以事都是只因因緣際會而生,亦因因緣散落而滅。緣起緣滅,只因因生果,果生因。人出世因為上世的因而有的果,死亡只是下世生命的因。多世生命不斷因而滾動,直至湼槃。於不生不死、不痛不樂的湼槃境地,其實是一個什麼境地,我不知道。我只知如果看破一切得以湼槃得道的那個生命體,已經不再依戀生命、紅塵世俗,既然這樣,死亡已經不需要再面對了。但又有多少人可以如此?退後一步看,如果未得入道,便千世萬世地游走於三善道,三惡道-六道輪迴。於此,有人會信,其實這也不錯,最少知道自己死後,原來還有下一次重生的機會。但今世生命與下世生命之連繫只連於一絲業力。身份並不相連。這一世你是女,不代表下一世你是女;今世是日本人的你,下世或許是個紅毛鬼。而且這個多世生命,不入道便沒有完結的一刻,其實沒有終結比有完結更加可怕。因為這不是一世、二世、三世的問題,更不是一千萬世、一億世的問題,而是運行於沒有數字概念的「無限」。

道教說,眾生皆可以成仙,只要修煉成功。其實本人不是太相信道教,因為道教中有很多教旨、理論都是於魏晉南北朝時,於佛教中的典藉,抄襲而成。所以,什麼「眾生可以成仙」、「輪迴再世」,其實跟佛教中無大分别,道教的生死論,沒甚麼值得討論的空間。

基督宗教說,得救主將會到天國得永生,不信者將會送到火湖受罰。永生到底是好是壞?我不是神,我只是人,只能用人的角度出發來推敲。如果用打遊戲機的角度出發,那麼我總有玩厭的一天,總不能一百年,一千年都玩同一種吧,再者永生是指無限(不是數字的一個概念)。若果有一天我真的是玩厭了怎麼辦?我可以於,天國自殺嗎?感覺極空虛無奈。
基於對基督宗教的無知,記得八、九前問過一位牧師,到底永生的天國是一個怎樣的世界。我記得他說於天國的子民,不會再有喜、怒、哀、樂、不曾再有眼淚、歡笑,只是伴於天父旁直至永遠。我在想,如果再沒無感覺,那麼那時候到底什麼叫存在?存在等同於不存在。

讀過萬千宗教,倒不如歸於基本。
人的出生與死亡只是大自然規律的其中一種體現。

宇宙無珢,於無盡時空中,你我他都只是一個沒有。
最少,我知道終結便是終結。

2010年7月18日 星期日

書之妙

(一)
看書就好像與戀人相愛一樣

當你看得入神,看得認真,便會愛不釋手。

看長篇小說之時,心悝總想不段追看下去,奈何人生並非只得這一項活動,我們還要上學、上班。放下那位打得火熱的戀人後,心總是牽掛,癢癢難耐,恨不得丟下工作,繼續跟那情人繼續纏綿。不過,任何小說都有悶場,悶場是辛苦的,總需要讀書人憑着耐性熬過去。如果讀書人沒耐性的話,哈!那位可憐的小情人隨時會變了16號愛人了。

如果看長篇小說是理解為拍長拖的話,那麼看散文集便是所謂「食散餐」。散文集數百頁中,載有數百篇短文、短故事,每一篇都有其獨特的個性,有風花雪月、有大話西遊、有哲理深邃等等,猶如與不同的小情人拍拖一樣。分別只在於,數分鐘換畫一次,來不及談情說愛,便要言分手。分手總是痛苦,但數分鐘快感已經足夠令你感動一生。

(二)
香港人對時間的定位非常明確,那便是時間=金錢。一分一秒都是錢,爭分奪秒是一眾香港人日日做的事情。不論工作、吃飯,最奇怪的是連休息、享受時都在與時間競賽。總想在數小時的休息時間內跟數百頁的小說打得火熱!天啊!跟戀人談情應該慢慢細味當中嘛!為什麼連這些時間都想省下來?放鬆下啦香港人。

跟小情人相愛,最重要的是環境。為自己安排一個悠閒的週末,跟情人約會時記緊關去電話,免得在準備親熱時打擾雅興。還有為自己預先砌一杯手磨咖啡,並且加多點奶,好讓咖啡滑一點、體貼一點。看得累時,呷一口這般的咖啡,那種既苦又滑的感覺總會令你精神為之一振。愛得纏綿,愛得激烈,天地間之氣息彷彿於這一刻凝住了,好讓你與小情人的情感永遠停留於此時此刻。但不知不覺間茶几上的咖啡已經冰了,天亦已經不再紅了。

如果當你與小情人相愛的情節確實如此的話,那便恭喜你了。因為你透徹感受到何謂享受、何謂嘆書了。並不像普遍香港人一樣,只以看完一書為榮,讓那書名在腦海中飄浮罷了。

2010年7月8日 星期四

無盡時間

如果擁有無盡時間,沒有人會在意需要三年經驗才可以當上註冊會計師,因為三年在無限之中,只是一個概念而不是一個數字。再者,十年也好,一百年也好,也不過是一概念。於這個時空之中,每一個人都可以於無盡於生命之中,嘗試所有方式的生活,先用十年體驗一下什麼是會計師,再用十年時間來做一個好警察,然後流浪,又有什麼不妥? 因為人生不再是有多少個十年,而人生有無數個十年。

這個空間實在是完美至極。尤其是給我這一個三心十意的人
我想當一個記者,知盡天下事。
我想當一個經濟教授,想將自己所主張的影響世界。
我想當一個歷史學者,想了解天下紛爭的起源。
我想當一個鄉村老師,想為先天條件不足的那一群作一點貢獻。

但...若有無盡時間,我知道以上的一切一切都不會被實現。

一切的動力源於是沒有時間。

為什麼要「做快啲!做快啲!」因為沒有時間。
為什麼想「勁早走!勁早走!」因為想把時間留給自己。
正正是有限的時間從中作祟,才產生動力。

2010年7月3日 星期六

讀讀讀

讀讀讀...

在中六以前,除了漫畫外,從來都沒有試過讀畢一本書,總覺得讀書是一件很悶的事。要一個甩繩馬騮乖乖的坐著已經是一件難事,更何況是花十多小時來翻閱一本數百頁的小說?

因為一個老師,我終於終於開始了書海人生。記得那時候,讀書實屬一種極具功利性的事。只想把英文學好一點,沒有其他。要知道我中六那時候的英文水平只有...中一二的水平,會考過關純屬巧合。就是這樣《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就是我的第一本英文書。一本200頁只有小學程度的故事書...花了一個月時間來讀。每一個字都不懂,每一個字都需要字典解釋。我更知道沒有老師的鼓勵,根本不會有動力去讀這本小說。而且,一有時間,我更在老師的家,朗讀這本小說,學習英文發音。除了《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還有《Around the world in 80 days》, 《the Narina - Magican's Nephew》, 《Oliver Twist》, Agatha Christie的書...我知道沒有你根本沒有今天的我。謝謝你

自那時候始,開始喜歡閱讀了。而且那時候,由於對中國歷史有著濃厚趣興,關於中國歷史的書也越看越多,由輕輕鬆鬆鬆的《中國五千年大故事-秦漢帝國》到錢穆的《秦漢史》,甚或至司馬遷之《史記》,都看得津津有味。最記得,當時本港台在<楚漢風流>,我簡直當了《史記》為故事大綱一樣。每一集結束之後,都讀讀史記的<准陰候列傳>,看一看韓信的結局如何,翻一翻<高祖本紀>,了解一下劇情發展。

激發起自己瘋狂閱讀的事...是升大學。升大學極失望,去了一個完全不太了解的學系-社會學。只知道會讀一些貼近社會時事的東西。我記得當時有個朋友給我電話,當我說到入了些個學系的時候,她也呆了。我反而打趣說,沒事的,做不成經濟學家,做個才子陶傑也不差。說得輕鬆,心裏卻在淌淚。

大學圖書館真是一個最好的地方。我想...我在大學期間借過的書應該超過300-400本吧。剛開始大一的時候,有一點恃才傲物,沒幾個朋友,一心想著轉系,結果過了一個只有閱讀,沒有社交的學期。

整整三年大學生命,用垃圾筒來形容自己一點都不為過,什麼政治、經濟、地理、文化、小說、散文、一律通殺。有陣時,選書都是一種緣份,無緣無故,只是想把這一本寄居於圖書館一角十多年的書帶出街走一個圈便借了它回家。不過更多時,是因為生活中得到了某些訊息,而為著了解那件事而去尋找相關書目。正如:有一次聽收音機講及河南愛滋村、血漿經濟的事,而去找了閻連科寫的《丁莊夢》、高耀潔教授所著《一萬封書》。

《丁莊夢》是以河南愛滋村件背景來寫的小說,講及丁莊被當地官員鼓動賣血振經濟,每個賣血的人都賣得風生水起,反而村長卻因為反對賣血,而逼得眾叛親離,甚至被人辱罵他不是男人。諷刺的是,他的兒子卻是賣血的血頭。那幾條村一時間富起來,大搞經濟。可惜,數年過後,於那一帶發生了高熱病疫情,實則是愛滋病。結果,本來車水馬龍,繁華富裕的市鎮,突然又回伏死寂。所有美好前景都一掃而空,猶如整個丁莊都發了一場惡夢一樣。

在大學時,開始有Partime,每每儲了一點小錢,都奉獻給了書商,他們活像我的債主似的。每一次走進書店,不論心中有備購書單也好,沒有書單也好,總要在書度裏買一兩本書。結果,買書癮慢慢慢慢就形成了。出來工作之後,錢多了,時間少了,但買書癮卻越來越放肆。每個月都十本十本地買回家。有些書,只是追作者來買,什麼郎咸平、曹仁超、唯色、王力雄、張五常、John Pekings等的書,只是有新書推推出,必定在書架上找到。可惜,書多了,錢多了,時間卻沒有了。書債,一世都還唔晒。